沒有“你”,“我”是不可能的。
馬丁·布伯和弗里德里希·雅各比的這兩句話一點都不晦澀,相信無數人都深有體會,當某一瞬間,覺得世界上了無牽掛時,自己就會生出死亡的念頭甚至沖動來。
這種念頭生出之前,你已有許多不舒服的感覺,這些感覺,用心理學的術語可以概括成“自體感的解體”,或者說是“自我存在感的消失”。
由此不難理解,為什么一個重要關系的結束,對一個人的打擊會那么劇烈,因為沒有誰能夠徹底獨立存在。
不過,必須澄清的一點是,馬丁·布伯和弗里德里希·雅各比都是宗教哲學家,他們所說的“你”首先是上帝,其次才是人。
也就是說,他們認為,必須心中有上帝這個“你”,“我”才會有存在感。
三角關系才是天然平衡的
但是,假若我們沒有一個明確的信仰,那么,我們就會將對關系的全部期待放到與某個人的關系上,這樣一來,這個關系便承擔了不能承受的重量。
也許是“上帝”知道,一個關系承受不住一個人的生命重量,于是,每一個新生命,一開始便處于兩個關系之中:他/她和媽媽的關系,他/她和爸爸的關系。必須看到的一個事實是,這天然就是一個三角關系。
盡管無數歌曲、小說和電影中的愛情都是兩個人的,但從物理學上和幾何學上講,兩個人組成的關系只是一條線,脆弱、不平衡。
相反,一個三角關系才容易是平衡的、穩定的。
所以,最好有孩子這個‘愛的結晶”,否則一個夫妻關系便是不平衡的,難以經得起考驗。
如果一個媽媽和孩子的關系太過于緊密,那么這個三角關系就失衡了。爸爸會覺得沒有自己容身之地,于是他就會渴望建立新的關系。
嗜好是穩固的好“第三者”
三角關系中的一角不必非得是人,也可以是事業或其他事物。譬如,李銀河和王小波沒要孩子,但他們共同做同性戀的調查研究,也一起寫書,那便是他們的“第三者”。
很多人想學習李銀河和王小波。但是,假若只對人感興趣,而對一個事業或愛好缺乏投入感,那么他們的關系一定是不穩定的,要么是他,要么是她,總會有要找一個真正的第三者的沖動。
男人很容易有一個共同的“第三者”——事業或愛好。當他們過于投入地做這些事情時,他們的愛人會吃醋,就像吃女人的醋一樣。我一個朋友愛攝影,每當他認真地調照片、擦鏡頭或表現出對相機愛不釋手時,他的她便會大發脾氣,就仿佛相機和鏡頭是情敵。
但她也有她的“第三者”——女兒,她差不多把80%的精力投入到女兒身上。
這也是多數家庭的共同特點,男人的“第三者”是事業,女人的“第三者”是孩子,這樣每個人都處于三角關系中,家庭因而變得比較穩定。
一些有智慧的女子知道,老公最好要有一個嗜好,要么嗜好事業,要么嗜好旅游、收藏、攝影、音樂或體育等,嗜好便是一個穩固的第三者。所以,我對我這個朋友的太太說,你最好接受相機和鏡頭這種情敵,否則你可能就要面臨真正的情敵。
不要期望把你的全部注意力放到一個人身上,也不要期望那個人的全部注意力放到你身上,這種狀況一定只是暫時的,它非常不穩固。
如果有了信仰,那么上帝便是最好的“第三者”。西方社會,似乎少有“包二奶”現象,一旦有了外遇,就必須在配偶和情人間作抉擇。而我們現在流行情人,有—個外遇,總是兩個都“舍不得”。這種差異,可能是因為西方社會,由上帝承擔了“第三者”的角色。
會有人特別強烈地吃上帝的醋,例如小說《牛虻》中,牛虻要他的父親蒙泰尼里神父必須在他和上帝之間作一個抉擇,想要保住他這個兒子就必須放棄神職,想要堅持信仰,他就會選擇死。
小三:只是想擊敗一個女人
因為胡紫薇事件、3377事件和姜巖自殺事件?“小三”替代“二奶”成了最新的流行詞匯。
人們通常的理解是,“小三”是為了“扶正”,但我和多名做第三者成癮的女子聊過,她們坦言,其實在她們“愛情故事”中,一個重要成分是——“擊敗另一個女人”——這個成分非常重要,甚至比“得到一個男人”還重要。
因為這種內心深處的或明或暗的想法,她們其實會逃避二元關系,一旦當男人真下了離婚的決心時,她們反而立即逃跑,結束這個關系,然后再開始—場新的愛情,繼續做第三者。
顯然,這種第三者成癮的女子是有心理問題的,她們想擊敗一個女人,這是一種病態的情結。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論,一個女孩,在3~5歲時,她會渴望在她與爸爸和媽媽的這個三角關系中占上風,即她會渴望爸爸愛她勝于愛媽媽(或家中其他女性),如果這個愿望沒有實現(或被實現得太過分),它便會成為一個固著的愿望,隱藏在潛意識深處,一旦找到機會便會渴望實現它。有第三者情結的女子,會對單身的男子不感興趣,因為在單身男子這里,她找不到“擊敗另一個女人’的機會。
所以,一個已婚男人對他的情人說,我愛你,想離婚和你在一起,但我不敢這么做,因為我感覺得到,如果我這樣做了,你便會離開我。
3377事件中,33拼命攻擊77的前妻,仇恨已到了歇斯底里的地步,那她真正感興趣的,到底是誰呢?
或許可以說,三角關系是靈魂的需要,3377事件中展示的是病態的三角關系,但我們每個人,其實不經意中所擁有的,都是一個又一個的三角關系。
你的“第三者”,又是誰?
————轉
上一條: 感悟人生的七則寓言
下一條: 幸福婚姻課:糾正因錯誤的理由而結合的婚姻
Related recommendations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