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恐怖癥是以恐怖癥狀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神經癥。患者對某些特定的對象或處境時產生強烈和不必要的恐懼情緒,并主動采取回避的方式來解除這種不安.與正常人不同,病人明知恐怖癥狀的過分不合理,不必要卻無法控制,而且伴有明顯的焦慮及自主神經癥狀回避行為。恐懼的對象可能是單一的或多種的,如動物、廣場、閉室、登高或社交活動等。青年期與老年期發病者居多,女性更多見。國外報道一般人口中的患病率為77‰,我國各地調查患病率的平均值為2‰左右。
誘發因素:
恐怖癥的病因未明,但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1、遺傳因素
Slater等報道患者的一級親屬中,20%的父母和10%的同胞患神經官能癥,認為遺傳因素可能與發病有關。也有人指出尚無證據表明遺傳在該病的發生中起重要作用。
2、性格因素
患者在病前性格偏向于幼稚、膽小、含羞、依賴性強和內向。
3、精神因素
在發病中常起著更為重要的作用。例如某人遇到車禍,就對乘車產生恐懼。可能是在焦慮的背景上恰巧出現了某一情境,或在某一情景中發生急性焦慮而對之發生恐懼,并固定下來成為恐怖對象。對特殊物體的恐怖可能與父母的教育、環境的影響及親身經歷(如被狗咬過而怕狗)等有關。心理動力學派認為恐怖是被壓抑的潛意識的焦慮的象征作用和取代作用的結果。條件反射和學習機理在該癥發生中的作用是較有說服力的解釋。
癥狀:
恐怖癥的中心癥狀是恐怖,并因恐怖引起劇烈焦慮甚至達到驚恐的程度。因恐怖對象的不同可分為以下幾種。
社交恐怖
主要是害怕出現在眾人面前,特別是對于被人注意更為敏感。他們不敢到公共場所,是一種缺乏自信的心態,害怕自己發抖,臉紅、出汗或行為笨拙、手足無措,引起別人的注意。因此,總是不愿從安靜的會場走出,不敢在餐館與別人對坐吃飯,從不與人面對面就坐,尤其回避與別人談話。赤顏恐怖是較常見的一種,病人只要在公共場合就感到害羞、局促不安、尷尬、笨拙、遲鈍,怕成為人們恥笑的對象。有的病人害怕看別人的眼睛,怕跟別人的視線相遇,稱為對視恐怖。
單純性恐怖:是常見的一種,兒童時期多發。如對蜘蛛、蛇或高處、黑暗、雷雨等發生恐怖。對雷雨恐怖者,不僅對雷雨覺得恐怖,而且對可能發生雷雨的陰天或濕度大的天氣也可能感到強烈的不安。甚者為了解除焦慮主動離開這些地方,以回避雷雨發生。
廣場恐怖:不僅對公共場所恐怖,而且擔心在人群聚集的地方難以很快離去,或無法求援而感到焦慮。這些公共場所包括火車站、超級市場以及理發室和影劇院等。因此該類病人常喜歡呆在家里,不輕易出門,以免引起心神不定、煩躁不安。
曠野恐怖:患者在經過空曠地方是就發生恐怖,并伴有強烈的焦慮和不安。因此病人怕越過曠野,嚴重時害怕越過任何建筑,如害怕跨越街道、橋梁、庭院和走廊等。此外還有閉室恐怖者害怕較小的封閉空間,如怕乘電梯、地鐵火車、客船等。患者多呈慢性起病,可持續多年,但多逐漸有所改善,一般起病急者易緩解。
發病人群:
多數發病于青壯年期。動物恐怖癥兒童期發病者男女患者人數相近。成年患者中動物恐怖癥和廣場恐怖癥均以女性為多。
發病率:
據國外資料,恐怖癥在一般人口中的患病率可高達77/1000,較嚴重的一種恐怖癥——廣場恐怖癥的患病率為6.3/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