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精品蜜桃/本庄优花番号/亚洲27p/九九伊人sl水蜜桃色推荐 - 中文字幕5566

News Center

子謙資訊 當前位置:首頁 > 子謙資訊

“拾荒老人”現象的心理學追蹤

發布時間:2012-10-12瀏覽次數:1706文章來源:子謙心理咨詢

不久前,普陀區一居民區內發生火災,77歲獨居老太喪生火海。出人意料的是,人們進入老人家中發現,家里囤積的廢品垃圾竟然超過半人高。
無獨有偶。上海的另一小區,也曾發生清潔工戴著口罩上門清理一位獨居老人堆滿撿回垃圾的家。而在今年2月,江蘇常州一戶民宅發生火災,獨居室內的69歲老人葬身火海。消防官兵也在現場發現,60多平方米的屋內堆滿了老人平日撿回的垃圾,事后志愿者竟從房內清理出了40車垃圾。
不幸喪生的兩位老人生前都有退休金,雖然與小輩們分開居住,但手頭并不算拮據,卻都有常年拾荒的習慣。記者順著線索繼續調查,不由吃驚:在上海很多小區,竟然都有著這樣把拾荒當作退休生活的老人。退休老人,你為什么要拾荒?
拾荒老人和他們的故事

事件一
下午4點,本市一個農民征地安置房小區里。在接過記者遞上的一個喝完的飲料瓶后,老人把它裝進隨身背著的大馬甲袋里,開口說了第一句話——“我一不偷,二不搶,憑自己的勞動掙點小錢,不是蠻好?”68歲的老人頭發已經花白,皮膚有點黑,穿著上下都是土灰色的舊衣服,上衣有一顆扣子沒扣好。他和老伴以及子女,都住在這個小區里。打開馬甲袋,老人展示了一天的勞動成果:20多個塑料瓶,一堆廢木板,一疊廢報紙,還有幾個舊紙箱……“估計能賣個10來塊錢”。忽然,像是想到了什么,他快步走到兩幢房子之間的垃圾車邊上,佝僂著背,把半個身子探進去翻了一會兒,拿了兩塊木板出來,“現在小區平改坡,可以找到點建筑垃圾”。記者小心翼翼地問:“您平時缺錢嗎?”老人立刻有些敏感起來:“我有快1000塊錢退休金。但是怎么夠?人家拿那么多!我孫子還要讀書呢。”
歇了一會兒,記者隨老人一起往他的家里走。樓道口,樓梯上,堆滿了老人撿來的各種雜物。這時候,正在檢查防火安全的居委主任攔住了老人:“老張,你這些垃圾要趕快清理了啊,鄰居反映很多次了。再怎么也不能影響公共環境,是吧!”“嗯,嗯,我到時候理。”老人嘴上應著。敲門進家,老伴卻說什么也不肯讓記者進去了。站在門口往里瞥一眼,就已觸目驚心:迎面就堆滿了半人多高的爛紙盒、廢報紙和各種瓶瓶罐罐。
老伴面露難色:“說了他無數遍,沒用……撿垃圾,成習慣了。”老人再次提高了嗓門:“平時又沒事干,撿撿垃圾不行啊!”門隨即被關上。居委主任直搖頭:“這個老張,退休七八年每天撿垃圾,還堆在家里,很久才清理一次。問過他為什么,他說垃圾放那里沒人撿,可惜!”更讓人想不到的是,據居委主任介紹,一共700多戶的小區里,將近10戶家里都有撿垃圾的老人,已經成了氣候,“可能和我們這里很多人以前有務農經歷有關。隔壁一個商品房小區,就沒啥老人撿垃圾的。”
記者隨后又詢問了幾位該小區的拾荒老人,“退休在家沒事干”、“靠勞動掙點小錢”、“節約慣了,看不得浪費”是老人們所述的拾荒原因。當小區內其他老人湊在一起聊天、唱歌、跳舞時,他們則默默搜尋著小區里的各種“資源”,留下一個個背著垃圾袋的蹣跚背影。
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些老人拾荒,拾的正是“心荒”。用囤積廢品,來獲得相對的安全感;通過撿拾垃圾的過程釋放自己的情感,充實自己的生活,同時又將自己的情感附于撿拾的垃圾上,更能增加部分生活收入,避免因病致貧等,以獲得更大的安全感。
事件二
記者再次來到不久前發生火災的小區。老公房外表稍顯破舊,面積相對較小。一樓的防盜門上,貼著居委會4月10日的通知:請住戶不要在家中或樓道等公共區域存放生活垃圾。這是一個老年人居多的小區。聽記者問起前陣子小區失火的事情,幾位正在樓下閑聊的老人臉色有些凝重。
“這老太太是十幾年前從中潭路搬來的,一直一個人住。她其實有兩兒兩女,但老人脾氣不太好,好像每次兒女來看她時,她總會把兒女罵走。”為什么?另一位老人插話:“還不是因為堆垃圾?一開始,兒女看到老太家里到處是垃圾,又散發著臭味,想清理,結果惹怒了老太。后來兒女即便把垃圾扔掉,她也會馬上再撿回來。盡管這樣,兒女還是會經常過來看望。”
不過,在鄰居們的眼中,老太太倒是一個客氣人,“見到熟人都會打招呼。但因為她長期不洗澡,不換衣服,身上有味道,所以周圍人都有點避著她。而且她的屋子里堆滿了垃圾,散發出臭味,我們和居委會都勸說過她,不過沒用,這也影響了鄰里關系。”
在鄰居們的印象中,老太太總是很早出去,很晚才回來,每天都在小區周圍和邊上幾個小區里撿垃圾。每天,她把收集的垃圾分類,便宜的,當天到小區對面的垃圾回收站賣掉,貴點的,便會帶回家用塑料袋裝好。對于這次火災的原因,鄰居們推測也與老太太堆的垃圾有關,“她家里堆了幾十袋垃圾,有一米多高,都是她認為貴重的東西。清明節那天,很多人燒錫箔紙祭祖。老太太聽說燃燒后的錫箔紙賣的價錢不低,這天便忙著將燃燒后的錫箔紙灰打掃好,用塑料袋裝好帶回了家,沒想到,錫箔紙并未完全熄滅,結果點燃了她家中的垃圾。”
一陣唏噓之后,一位老人感嘆說:“我記得這老太太曾親口跟我說過一句話:‘我怕生病后沒人照顧,撿垃圾可以攢點錢,生病以后可以雇個保姆照顧自己’。實際上,她也有退休金的,但一直一個人生活,很孤獨。我們猜,她大概也想趁著撿垃圾出來走走吧。她也沒啥愛好,這就是她的退休生活了。”
這些老人和子女的關系怎樣?調查發現,對于老人撿垃圾,許多子女都持反對意見,認為“會把細菌帶回家”;有的甚至認為“給家里丟臉了”。一些老人只好瞞著子女偷偷地撿。“這說明這些不缺錢的老人,其實缺少家人和子女的關愛。”心理學專家崔麗娟建議,家人子女應給予老人更多關心和關愛;如果已經發生了老人經常將垃圾撿回家的情況,也不應對老人進行指責;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幫助老人對廢品垃圾進行清洗、消毒、收納。不妨從“垃圾帶病菌易致病”或者“把廢品捐給有需要的人”兩個角度著手,慢慢與老人溝通,勸導老人主動處理垃圾,以防火災和生病隱患。
事件三
數天的采訪,記者發現,不少獨居老人都有將廢品撿拾回家囤積的行為,但大部分老人的經濟狀況良好。
比如,在浦東證大家園小區,一位老人說,兒子在小區附近開了家窗簾店,生意做得不錯,“兒子很孝順,每個月給我零花錢。但我覺得自己撿垃圾賺點小錢更好,既鍛煉了身體,又充實了生活。”據居委干部說,這些老人心地都很好,每逢居委會組織慈善募捐活動,總是積極響應。
又比如,虹口一小區,一位企業退休干部,每月退休金2000多元,卻喜歡每天在垃圾堆淘廢木料,自己做些小板凳之類,拿出去賣點小錢。“不差錢”老人為何喜歡撿垃圾?“不能將老人的行為簡單歸結于勤儉持家,而應關注行為背后的心理訴求。”華東師范大學應用心理學系主任崔麗娟說。
專家分析說,老人退休后,不僅收入水平下降,社會地位、人際關系、健康狀況等也都進入衰減狀態。一些老人拾荒,關注點不在于結果“能否賣錢”,而在于過程“我還是能創造價值的”。同時,這也與目前居住方式發生變化,熟人社會被打破,老人身邊缺乏親人朋友關愛有關。一些老人在撿垃圾的過程中,能得到與外界交流的機會;一些老人則將撿來的垃圾修理縫補后送人,以贏得他人喜歡,這些都是老人渴望擁有更多人際關系的表現。
上海師范大學應用心理學系教授傅安球則提醒,在關心老人之余,也不排除一些情況特別嚴重的老人大腦出現了病變或衰退跡象,可能為老年癡呆的前兆,必要時應帶老人盡早就醫,對老人的應知功能、對話功能、行動能力等進行測試,然后根據程度進行心理干預和藥物治療等。
囤積是種心病,要用心醫治

美國學者蘭德·弗羅斯特和蓋爾·斯臺吉蒂曾經出了本書,叫 《囤積是種病——別讓雜物堵住你的幸福》。書中特別指出,在老年學調查文件中,對垃圾的囤積被稱為“垃圾收藏癥”。這種疾病的主要特征包括:個人衛生及居住環境的急劇惡化,患者時常伴隨出現敵對孤立以及與世隔絕的想法和情緒。垃圾收藏癥與惡劣的個人衛生和骯臟的居住環境,一并被視為老年人疏于自我照顧的標志。
專家認為:患有囤積癥的人們無論存儲工具的尺碼和數量幾何,總能將自己的居住空間填滿。封閉的空間能給予囤積者們一種被蠶繭包裹般的愜意和安全感。對于許多囤積者來說,失去物品的念頭可以使他們驚恐萬狀。一般人把囤積癥理解為一種對匱乏作出的反應,這種理解不全面。許多囤積者都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但匱乏并不僅限于物質層面,情感的匱乏一樣可以予人極大的傷害。
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些老人拾荒,拾的正是“心荒”。用囤積廢品,來獲得相對的安全感;通過撿拾垃圾的過程釋放自己的情感,充實自己的生活,同時又將自己的情感附于撿拾的垃圾上,更能增加部分生活收入,避免因病致貧等,以獲得更大的安全感。在一些社區,已有社工發現,如果能吸引獨居老人參與社區文化體育活動,為老人建起新的社交圈,也能有效轉移他們的注意力,減少撿垃圾囤積的行為。
記者還了解到這樣一個案例:某小區一位老人,因為一直囤積垃圾,常惹來鄰居的反感,自己悶悶不樂卻又欲罷不能。后來居委會想了個辦法,將老人納入社區的環保志愿者,每天佩戴袖章“上崗”,幫助小區清潔的同時,順帶賣掉一些垃圾廢品。這樣一來,老人在鄰居面前能抬起頭了,漸漸地,也愿意和別人交流了。由于有了更多環保意識,老人最后自覺地不囤積垃圾了,還會常常勸說其他老人。
當然,無論外界給予何種治療或者幫助,都不能替代家人子女對老人的關心和關愛。當老齡化社會來到我們身邊,當一些意想不到或者尚未意識到的問題來臨時,我們要做的,不是敷衍回避,不是憑經驗做判斷,而是需要更多的愛心和耐心,去傾聽,去交流,去反省,從而從根本上真正解決問題。
————轉

上一條: 遠離蛋殼心理:孩子你可以更堅強

下一條: 孩子最想要的十種心理需求你了解嗎?

Related recommendations

相關推薦
網站首頁 一鍵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