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精品蜜桃/本庄优花番号/亚洲27p/九九伊人sl水蜜桃色推荐 - 中文字幕5566

News Center

子謙資訊 當前位置:首頁 > 子謙資訊

梁冬訪于曉非:焦慮本身也許僅僅是一個習慣

發(fā)布時間:2019-10-09瀏覽次數(shù):1661文章來源:子謙心理咨詢

作者:梁冬
好為人徒,是小梁對自己這些年,一個最重要的定義。
也許定義本身沒有意義,但是它卻讓我充滿了無限的自由。因為當你帶著一個做學生的心態(tài),去拜訪不同領域里的優(yōu)秀人物的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讀人比讀書有趣多了。

 

前段時間,喜馬拉雅的小伙伴們幫我約了一位很有意思的老師——于曉非,他在喜馬拉雅講《金剛經(jīng)》。

一直以來,我們對《金剛經(jīng)》都有一種既近又遠的很復雜的心態(tài),空性,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等等,這些詞匯好像也能夠脫口而出,但其實我們是門外漢。

 

而于曉非老師,對《金剛經(jīng)》研究了很多年,并且喜歡他的聽眾有很多,口碑很好。所以有一天,我在喜馬拉雅和于老師進行了一場有趣的對話,很想和同學們分享。

 

 

 

01

 

我命在我不在天

 

于老師本科是在南京大學天體物理系,研究學習宇宙學。這是一門硬科學,但是為什么他后來卻成為了一位研習佛法的人呢?

 

他跟我說由于種種機緣,他在很小的時候,大概是80年代左右,碰見過一些老先生。他們基本上都80歲左右,上個世紀初出生的人,經(jīng)歷了民國,經(jīng)歷了解放戰(zhàn)爭,經(jīng)歷了抗戰(zhàn),經(jīng)歷了建國以后種種的歷史變遷。

 

于曉非老師跟我分享說,他曾經(jīng)有一次見到一位老先生,那位老先生家里面有兩本書,其中一本書是《周易參同契》,另外一本叫什么名字已經(jīng)忘記了。老先生當時由于害怕這兩本書因為種種原因丟失,所以就把這些古書抄成了巴掌那么大的一本小書,用極小極小的字,密密麻麻地抄下來。后來一個很偶然的機會,讓于曉非老師看到了。

 

他在里面看到了一句話,是引述《抱樸子》所寫的“我命在我不在天”。這句話我以前也聽過,但是這句話對于年輕的于曉非老師來說,卻產(chǎn)生了巨大的沖擊。他由此而界定,不能改變生命的知識,都不是真知識。人生除了生老病死以外,都不是事兒,而生命是可以被改變的。

 

他曾經(jīng)研究過一段時間的易經(jīng)和命理學,后來潛心研究中西方哲學和佛學,并且用自己的聞、思、修來印證。他不是把它當做職業(yè),而是把它當做一個樂趣。

 

02

 

我們每個人都避不開的一個思考

 

他一上來就跟我討論了一個問題:你可以不做評判,但是你必須要知道,這個世界上有三種生命觀。

 

一種叫“一世說”,就是你在出生以前你不存在,死了以后也不存在,你就活這一輩子,大夢三萬多天。這是“一世說”的觀點。

 

還有一種叫“兩世說”,就是人死了之后,你有可能接受某種審判,上天堂、下地獄,在陰間有閻王爺。有這種觀點的人,多少對于他在當下此生做的事情,擁有某一種前置性判斷——“這事兒我應不應該做,做了之后會怎么樣”等等。

 

還有一種世界觀叫“三世說”,就是在這一世之前,你有很多世。在這一世之后,你也會活很多輩子,甚至不一定以人的方式存在。如果用古印度的宗教學說叫“三世六道輪回”。

 

他說,當我在介紹這三種世界觀的時候,并沒有建議你必須選擇哪種,我也沒有認為哪一種更好或者是更不好,我們只是需要知道這個地球上所謂的人生觀、世界觀、生命觀大致是有這三種分別的。

 

作為一個人,你這一輩子無論如何,都避不開對這件事情的思考和選擇。只不過很多人從來都沒有意識到,這當中是有分別的,你也因此是需要做出選擇的。

 

為什么?

 

因為有了不同的生命觀之后,你對于當下做的每一件事情,就有了某種的敬畏或者是坦然。所以你需要去面對這個問題。

 

03

 

什么是空性?什么是“無我”?

 

當他把這個問題拋給我的時候,我是愕然的。因為我發(fā)現(xiàn)我大概知道,但是從來沒有決定。某些時候需要不顧后果的時候,我選擇了“一世說”。

 

某些時候面對生命種種不可思議的時候,我選擇了“三世說”。這輩子碰見誰,跟誰結婚,跟誰在一起工作,做了什么事情,大概總是有原因的吧。我能碰到那么多老師,大概也是有原因的吧。有些時候想到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事情沒有做完,我也會相信“兩世說”,也許以后可以因此做出不同的去向。

 

在我混沌錯愕之際,于曉非老師跟我探討了佛學的起源,他講到了空性。

 

他說很多人都在講空性,不過如果用佛陀的邏輯,也許我們可以找到一個更好的例子,來幫助我們了解什么叫“無我”。

 

譬如說,這個地球上本來是沒有汽車的,你把不同地方生產(chǎn)的輪胎、玻璃、方向盤、油門、電路、發(fā)動機、皮沙發(fā),拼在一起,于是就有了這個叫做“車”的東西,用英文叫“car”。

 

但是它只是組合,它是由很多零件組成的。而組成它的每一個零件,又是從不同的地方,從鐵礦石,從橡膠樹里面過來的。然后橡膠樹里的膠也不是一開始就有的,它只是一顆種子在土壤里長著,長成了一棵橡膠樹,人們經(jīng)過采膠,然后經(jīng)過一系列工業(yè)化的制作,中間因緣際會(我們稱之為‘因緣和合’),一個所謂的車就成型了。你可以叫它車,你也可以不叫它車,所以這個世界上任何事情究其根本,是沒有本來的。一個所謂的車,甚至這個車的名字也是我們?nèi)速x予上去的,所以既無我,又無明。

 

這些道理小梁以前也聽過,但是當我聽到他用這么貼近生活的例子去講的時候,我還是感受到了一種強烈的自由感。我突然想到,如果沒有所謂的那一個本質的我,那么請問我的煩惱又是什么呢?

 

04

 

解決煩惱的終極辦法是什么?

 

在佛陀出現(xiàn)之前,地球上已經(jīng)有“六道輪回”之說,也有生命皆苦之說,也就是諸漏皆苦。佛陀最獨特的貢獻就是,他回答了一個問題——如何解脫苦?如何解脫生活中的煩惱?而解決煩惱的終極方法,就是把煩惱賴以生存的基礎,也就是我在煩惱的那個“我”,給否定掉了。

 

這聽起來好像特別抽象,但同時好像也為每一天奮斗著買房買車,為子女教育焦慮,為國運擔憂,為中美貿(mào)易戰(zhàn)焦慮的我們,帶來了一種別樣視角。我們可以身處這樣一個非常真實的游戲世界之中,但是當我們意識到這一切,都是一個巨大幻象的時候,也許我們可以因此獲得某種心理的解脫。

 

道理我以前聽過,但是我總是覺得哪里不對勁,為什么我明白了這些道理,仍然無法控制焦慮呢?這是我和曉非老師一直探討的話題。

 

也許焦慮它本身僅僅是一個習慣,而這個習慣叫做“業(yè)”。

 

我們習慣了焦慮。對于一個習慣焦慮的人來說,哪怕他今天已經(jīng)美夢成真,大概一分鐘以后,他還是會焦慮,因為新的煩惱、新的夢想就會產(chǎn)生。到底這個夢想如何實現(xiàn),能不能實現(xiàn),仍然構成了我們的煩惱。所以原來煩惱只不過是我們煩惱的習慣的結果,而不是煩惱本身。

 

你就會慢慢地產(chǎn)生一種習慣,說“那好,我們要做什么?我們是不是要用新的習慣(哪怕這個習慣本身也只不過是一個幻象)來覆蓋舊的習慣?

 

新的習慣是什么呢?新的習慣是習慣性地傻笑嗎?是習慣性地不以為然嗎?也許這都不夠究竟。也許新的習慣就是一件事——培養(yǎng)看著自己各種習性和念頭生和滅的習慣。

 

你學會面對,直勾勾地看著它,看著這個習慣出現(xiàn)。

 

05

 

人生當如“觀電影法”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如果你把這四句話豎著寫下來的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最下面那一行字打橫來念,就叫“觀電影法”。


作為一個曾經(jīng)在北京廣播學院學習電影剪輯、電視編輯的同學來說,我們對這個方法是很熟悉的。

 

拿出一個電影片段,你去看它是如何被一個又一個的鏡頭連接在一起的,你看到它的聲音軌道是如何鋪滿音樂,如何插入人聲,插入音響乒乒乓乓的聲音,如何借由鏡頭的切換,來制造一種綜合的情緒的。

 

如果你能夠在看電影的時候,看見這一些被解構的片段;看見自己作為一個看電影的人,情緒的起落;甚至你能看到導演在拍攝和剪輯制作這部電影的背后,對于你的情緒的揣摩與設計……你會突然產(chǎn)生一種抽離感,你不再被這部電影的情緒所綁架,這難道不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比喻嗎?

 

某種程度上來說,如果我們學會了看自己的生活,就像看電影一樣,燈一亮,一個人說電影結束了,你會獲得一種有趣的解脫感。

 

如果你反復練習,進入電影院學習看電影的時候,旁邊有一個小朋友被電影嚇得不敢看,鉆到你懷里,你會怎么對他說?你會拍拍他的肩膀和背說:“沒事的,這段片段很快就會過去,都是假的。

 

如果你懷著這種大人對孩子說話的情景,把它他帶入到來看待我們的日常生活時,你就變成了一個覺者,一個在電影的夢幻當中還保持清醒的人。


06

 

人生能夠過得沒有不快樂,就已經(jīng)很好了

 

也許你將不再從電影當中獲得快樂,但是更重要的是,你不再被電影的情節(jié)所摧毀。你的悲傷、恐懼、憤怒也沒有那么強烈。關鍵是人生這部大電影,總體來說對許多人不是喜劇,它充其量是部紀錄片,或者很多時候是悲劇。如果你擁有了這種抽離感,你在看悲劇的時候,在看恐怖片的時候,自由、安全、放松全部都會升起。

 

當我們真的開始練習這樣的狀態(tài)的時候,或者當我們決定要開始這個練習的時候,你準備好了嗎?你的人生可能沒有太多的快樂了,但是也會少了很多的不快樂。

 

我在和于曉非老師聊到這些話題的時候,我想到了欽哲仁波切寫的一本書,名字叫做《不是為了快樂》。是啊,也許快樂不那么重要,人生能夠過得沒有不快樂已經(jīng)很好了。

 

很多人說,這樣有意思嗎?這么佛系,活著還有什么勁呢?你沒有體會過,你怎么知道沒勁呢?就像一個好的電影導演,去看別的電影導演拍的戲,里面的主人公長的跟自己一樣,或者是自己演的。你作為一個導演和編劇,又同時作為一個觀眾,看著自己所主演的電影,你會產(chǎn)生什么樣的趣味?這其中,不是用快樂和不快樂這樣的字眼能夠形容的。

 

對于小梁來說,每一次當我看見《生命·覺者》里那個裝模裝樣,在做訪談的主持人提問、傻笑、做思考狀時,我都會有一種悠悠的默契。我既了解他,又知道他,同時還知道我不是他。這一種的狀態(tài),很值得體驗。


07

 

作為一個有思考力、有體悟力、有洞察力的人去活著

 

在新一期的太安私塾課堂上,我會和大家一起看一些電影,和大家一起去練習這種“觀電影法”,也會和大家分享種種的心態(tài)和快樂。

 

甚至如果有可能的話,我也想請于曉非老師來做我們的客座講師教授,和我們一起用最精妙的方式講完《金剛經(jīng)》或者《楞伽經(jīng)》,或者是其他的經(jīng)書。

 

我們會發(fā)現(xiàn)說:“哦,原來在兩千多年前,曾經(jīng)在中國的西南部,在印度和尼泊爾交界的地方,有那么一群人,他們曾經(jīng)對這個宇宙,對自己的心理、對自己的情緒、對自己和這個宇宙之間的關系,做出過如此精妙的分析與思考。”

 

當我們知道曾經(jīng)有人在思想上到達過這樣的高度時,你自然而然地就會產(chǎn)生一種想要學習的沖動,自然而然地會產(chǎn)生一種覺得自己還有好多重要的事情沒有去做的感覺。

 

你會覺得自己能夠在這一輩子,并且在未來的時間里,作為一個人,作為一個有思考力、有體悟力、有洞察力的人去活著,是多么幸運的一件事情。

 

這個旅程你期待好去展開了嗎?

 

這是你能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的唯一方法。


上一條: 讓身邊的人喜歡你,這些干貨可以了解一下

下一條: 余生很長,別慌張,別失望

Related recommendations

相關推薦
網(wǎng)站首頁 一鍵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