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非常理解家長的焦慮,也會第一時間詢問孩子的情況。很明顯的是,很多時候孩子沒有咨詢意愿,也就是說孩子不愿意來咨詢。孩子不愿來咨詢肯定有他的原因,而且對孩子來說很重要。 也有孩子為了敷衍父母或是迫于強權而不情愿來咨詢,這種不情愿而為之,無疑是給孩子本已沉重的心靈增加了一層負擔。 “那怎么辦呢?放任孩子的問題不管嗎?”有的家長會有這樣的困惑。如果孩子愿意,我們歡迎孩子來咨詢,但如果孩子沒有咨詢意愿,我們會建議家長來做咨詢。
為什么呢?一是當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家長本身會擔心、焦慮,有很多情緒。帶著這些情緒不僅不能輕松的生活,更會因為控制不住情緒而搞砸和孩子的溝通,讓孩子更加抗拒,親子關系陷入惡性循環;二是如果把孩子比作花朵,家庭環境就是土壤、陽光和水分。孩子的問題也同時反映出家庭成員的問題。在咨詢中,家長可以和咨詢師一起探索,清晰自身問題所在;三是如果家長可以和孩子更好地溝通,就有可能以孩子接受的方式支持到孩子。而如何與孩子溝通,如何理解孩子,都是可以和咨詢師一起探討的。 當我們提出這個建議的時候,有的家長會拒絕,并且不想把關注點放到自己身上,會覺得都是孩子的問題;也有的家長會懷疑,對于自己做咨詢的效果半信半疑;還有的家長則開始反思自己。 對于拒絕的家長,我們非常理解,因為我們都是在這樣的教育下長大,理所當然地認為,作為父母更懂得孩子應該成長為什么樣子。也總是習慣于在“問題”出現的地方——孩子身上找原因。對于持懷疑態度的家長,我們會感到欣喜。因為他們已經不再百分百確認是孩子的問題,有了向內看的空間和可能性。這個空間和可能性哪怕只有一點點,對家長和孩子都必然是一個充滿希望的開端,非常值得鼓勵!
而遇到孩子有問題,開始進行反思的家長,我們真的要為你們鼓掌了!因為你已經開始放下主觀預設和判斷,開始以更開放的視角看待問題,如此,改變才可能真正發生。
面對孩子的問題,做父母的都會著急,甚至手足無措。這時候,可以試著問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然后體驗下有什么不一樣): 1、此刻,我是因孩子和自己的疏離,感覺憤怒、無奈甚至挫敗,因而接受不了自己的這些情緒而極力想改造孩子?還是覺察到:我的情緒是我自己的,我和孩子之間確實存在一些問題。我需要嘗試去尋找問題的原因,理解孩子,重新建立親密關系。 2、此刻,我是覺得孩子的行為讓我難堪,希望孩子乖乖聽話,滿足我的期待?還是去思考,孩子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問題?孩子什么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我可以做些什么? 3、此刻,我是因孩子的叛逆感到不能接受、憤怒,要樹立威嚴,讓孩子屈服。還是看到孩子行為背后聚集的憤怒和力量,去反思孩子為什么會如此痛苦,為什么要用這種方式吶喊,如何在情緒和其他方面給孩子更多的支持會怎樣? 如此的反思還有很多,當我們有了先入為主的觀念和情緒,是否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解決問題,當我們以自己的憤怒、恐懼為溝通的動力,是否能和孩子建立真正的連接?每一次都考驗著我們:是基于自己的角度,還是孩子的角度?是滿足自我,還是真正為孩子好?孩子的理想形象是我的期待,還是孩子自己的?此刻,需要被療愈的是我,還是孩子?
我們相信,孩子每一個“問題”行為都有它的意義,是孩子另一種形式的吶喊與自救。同時,也是父母覺察自己的好機會,先抱持住自己的情緒,療愈自己,再以孩子的角度去更好的支持孩子。 若是真地理解了自己,那么理解孩子便不難。就在這不斷的覺察和療愈的過程中,父母才會逐漸成為滋養孩子的土壤,給孩子足夠的空間去療愈和成長。 如此,所有的“問題”就變成了孩子和父母共同成長、彼此鏈接的契機和橋梁。而作為咨詢師,我們始終愿陪你一起尋找迷途中的燈塔、困惑中的明鏡,一路支持陪伴,不離不棄。 愿平靜和愛從我們開始!
咨詢方式:面對面或電話、網絡 聯系方式:024—83893899 微信:13236654159
上一條: 為什么說“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
下一條: 實戰小組招生倒計時... ...
Related recommendations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