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們難免有需要向別人借東西的時候,大到一件生活工具,小到一些紙筆小器具。
尤其是在過去的農(nóng)村,生活艱苦的日子里,當(dāng)家里缺米少鹽的時候,就向關(guān)系比較好的鄰居家里借一點。
就是在這一來二往中,鄰里之間的關(guān)系也就拉近了。
但由于傳統(tǒng)文化的濃厚,不少農(nóng)村地區(qū)還保留著一些以前流傳下來的風(fēng)俗講究。
所以,不是什么東西都能借。飯可以亂吃,話不能亂說,米衣可以亂借,柴鞋不能借。
這就是老人們常常說的:“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
就是說不能借柴和鞋,那為什么這兩樣?xùn)|西不能借?
借米不借柴
這句話的字面意思很簡單。
就是說在農(nóng)村,如果有人來你家里借米,你可以借給他,但是如果來借柴火,是沒有人愿意借的。
這是因為,在“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中,柴居首位,代表著生活的基本,沒有柴火,就沒有辦法生火做飯。
所以,木柴對任何一個家庭來說都是很重要的。
再者,米和柴不一樣,因為米是可以丈量的,但是柴卻不一樣,它是大塊件,不方便去丈量。
借多少米,到時候就可以直接還多少米,但借了柴還少了你會感覺吃虧,還多了對方會感覺吃虧。
所以大家在一開始就心照不宣地避免這樣的情況發(fā)生。
其次,“柴”字和“財”同音,向鄰居家里借柴,這樣也就意味著把別人家里的“財氣”借走了,而古人是很忌諱這些的。
當(dāng)然了也有人說,這是“幫窮不幫懶”的道理。
柴火并不是什么稀罕物,只要去撿就不會缺,可想而知,家里沒柴的人基本上都是好吃懶做的人。
在農(nóng)村,人們遵守“幫窮不幫懶”,對于懶漢,沒有柴也是自找的。
借衣不借鞋
為什么可以把自己的衣服借給別人穿,卻不能借自己的鞋子呢?
農(nóng)村老一輩人覺得小孩穿人家的衣服會帶來好運。
所以借衣就是借好運又不影響自己的運勢。
“寧可試人棺,切莫試人鞋?!?/span>
從這句話就看得出來,古人對于鞋子是十分重視的,是要把它看得比自己的棺材還重要的。
首先,在古代,腳是一個非常隱私的部位,鞋子對人來說就相當(dāng)于貼身的衣物,所以這種東西是不外借的。
在古代,雖然醫(yī)學(xué)沒現(xiàn)代發(fā)達(dá),但是大家還是知道有一種腳氣病容易傳染,而且難以治愈。
把自己的鞋子借給別人穿了以后,那就很可能會因此而感染上腳氣。
另外,鞋被別人穿過之后,在人們看來,就是“破鞋”,而“破鞋”有著不好的寓意,所以人們也不愿意借出去。
同樣是有關(guān)寓意,在很多的地方,“鞋”字和“孩”同音,借鞋子就是借孩子,這樣寓意不好。
何況,在以前老百姓穿的大多數(shù)都是草鞋,勤勞的話可以自己制作,所以說不借鞋也是和不借柴一樣的道理。
其實除了鞋和柴,在一些講究的地方,還有刀也是不能隨便借,或者是借藥罐、拐之后不能還。
比如,農(nóng)村置辦酒席,廚師過來煮菜幫忙的,都會自己帶著刀。
因為刀不能借,借刀發(fā)生點什么事,借的人也脫不了干系。
當(dāng)然,到了今天,不管是柴還是鞋,都極少有人再向別人借。
但古人這樣說,就是要提醒我們,在向別人借東西的時候,要先考慮一下自己所借之物會不會給對方造成麻煩或者是負(fù)擔(dān)。
又或者是借了之后按時歸還,就像老話說的“有借有還,再借不難”。
一借一還雖然只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但在這一借一還的關(guān)系中,不僅體現(xiàn)的是道德涵養(yǎng),也是對所借之人情義的一種回饋。
上一條: 一朵開悟的花
下一條: 孩子有心理問題,我該怎么辦?
Related recommendations
相關(guān)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