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危機教育,該怎么進行?
——徐青萬主任答遼寧職工報記者專訪
昆明恐怖暴力事件、馬航失聯、湖南省體校性侵案涉案人員被批捕……最近媒體上的負面消息、災難消息特別多,面對這些突如其來的負面新聞該不該讓孩子去接觸,是很多家長都關心的問題。就這個問題沈陽子謙心理咨詢中心主任徐青萬老師應記者要求從專業的角度給予了回答。
.采取什么教育方式,取決于孩子的狀態:徐青萬老師說對于本身就比較膽小的孩子,家長點到為止就好,不要給他看很暴力、血腥的內容;但有些孩子比較大大咧咧,這類孩子可能給他看新聞的內容他才會受到震動,才會上心。所以采取什么樣的教育方式,主要看孩子的敏感度、接受事物的狀態和性格特點,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因人施教”。
.與其屏蔽信息,不如去和孩子討論: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屏蔽信息的家長,她本身的焦慮度、不安全感是相對比較高的。“與其屏蔽信息,不如去和孩子討論,這樣能夠更了解孩子對這類事件的認知程度。”徐青萬老師說。
.光說不練,教育就是無效的:幾年前曾有過一則新聞:有個孩子在家寫作業,小偷冒充孩子家長同事進屋,但孩子一點也沒有懷疑。孩子的父親說平時沒少對孩子進行安全教育,但沒想到還是出了事。為什么家長的教育效果和預期出現了這么大的偏差?徐老師看來,實際上“教”和“習”不一樣……
.要教育好孩子,親子關系很重要:徐青萬老師強調,要想教育好孩子,家長要把握好和孩子的關系。孩子只有在好的關系前提下才會對家長產生信賴,才會愿意接受家長的教育。
但是有些家長和孩子在一起是“用嘴不用心”,所以孩子經常會覺得你不了解我,你說的不對,你說的我不愛聽,你說的我都聽過八百遍了。用心就是家長首先要清楚自己想要傳遞給孩子什么,然后通過詢問知道孩子在這方面了解了哪些,掌握了哪些,最后家長可以模擬一個場景讓孩子去說去做。
家長自己的安全意識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對特殊事件的處理方式對孩子也會有直接的影響。比如說,看見有人突然倒地,我們是否可以幫助其撥打120急救電話;看到有危害公共安全或危及他人安全的狀況出現,我們是否可以撥打110等等,畢竟公共安全靠大家,但前提是我們先要保護好自己,管理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