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7歲孩子的媽媽告訴我:孩子很少和自己溝通,即使溝通的時候,也是報喜不報憂?!拔液秃⒆又g的交流少,孩子現(xiàn)在和我的關系讓我很緊張,我怕她生氣發(fā)脾氣,哭鬧,鬧的嚴重我就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有時還動手打她,事后心里特別的痛苦,自己心想從今天起不能跟孩子發(fā)脾氣了,但和孩子在一起時,遇到孩子頂嘴,寫作業(yè)磨磨蹭蹭,遇到困難就哭鬧,甚至在學校老師如果批評她,她回來會不開心,但又不跟我溝通。”媽媽的這番話讓我感受到孩子報喜不報憂是很正常的,既然“憂”的事情會令到媽媽抓狂,媽媽會很緊張,忙著說教,講道理,甚至引發(fā)自己情緒波動,那為什么要去告訴媽媽不愉快的事情呢?
作為父母,我們一定要對情緒有個正確的認識:純粹的情緒是沒有好壞對錯的。什么是純粹的情緒呢?這股情緒是當下的,真實的,流動的。當孩子哭的時候,父母想去制止,原因只有一個,因為你怕哭,在兒時自己哭的時候沒有被允許和接納,對哭有負面的定義和負面的評價,認為哭是軟弱的,沒面子,孩子哭會煩躁,你被干擾了,你內在沒有能力哭,自己內在悲傷的點沒有能力表達,孩子一哭就按到了情緒按鈕,我們有傷口,別人觸到這里,就會有反應。
當我們正確認識孩子哭鬧是很正常的一種反應,是她釋放壓力的一種表現(xiàn),那么父母就能保持一個平和的心態(tài)了。也清晰的知道這個時候是孩子處在問題區(qū),如果父母去說教,講道理是毫無用處的,孩子聽不進去,我們能做的就是學會去聆聽他,同理到他的感受,讓他感受到媽媽是能理解我的,而當孩子的情緒釋放掉了,她也有能力找出自己解決問題的辦法。
這位媽媽說昨天孩子說她班里一個玩得很好的同學再也不和她玩了,孩子顯得很不開心,媽媽趕緊說那你可以和別的同學去玩啊,孩子就沒有繼續(xù)往下說了。當孩子說出她的心思的時候,她需要的是媽媽能理解到她現(xiàn)在的感受,而不是安慰她或者其他的建議。如果我們換一種說法:當你同學這樣對你說,你心里肯定很難受(根據(jù)孩子語音面部表情判斷孩子的感受,或者是沮喪,或者是失落等等),這個時候孩子會感受到媽媽的心是和她在一起的,她會愿意繼續(xù)說下去,話匣子就打開了,即使說的不是很準確,孩子也會自己更正:其實也不是......,孩子在學習生活中總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困境和挑戰(zhàn),作為父母我們一定要信任孩子有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用把解決問題的責任攬在自己身上。
當孩子處在問題區(qū)的時候被父母接納了,那么孩子就會慢慢懂得去疏導自己的情緒?!白约旱那榫w真是控制不住,也許來源于我的原生家庭。我小的時候就經(jīng)常被媽媽打,自己總想學習好,新的學期開始好好學,但是那時不知怎樣學習,家長看的就是你的分數(shù),差了就挨打,無論怎么努力結果都是不好的,所以就放棄,考試的時候抄襲......”確實,我們的父母對我們的教育方式直接影響著我們對孩子的教育。因為自己小時候經(jīng)常被打,自己經(jīng)常處在一種低價值感,長大成人后對自己有很多不接納的地方,因此投射在孩子身上,對她也有很多不接納。媽媽還需要從愛自己,接納自己開始,這樣自己對孩子的接納度才會慢慢擴大。
媽媽問,這個時候自我成長還來得及不?當然,任何時候都不晚,不管我們做了什么,一切都是基于愛。改變,從現(xiàn)在開始吧!
在快樂中成長,在成長中快樂!